114首宇地政士+108不動產經紀人上榜學員林○哲

非本科系

同步考取:114首宇地政士+108不動產經紀人

文字經驗談

猶記得112年一月底,我騎著車馳騁在基隆路高架橋上,突然一個急煞,停下來的瞬間,腳踏到柏油路的路面,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勁,突然萌生了考地政士的念頭。回到辦公室之後,我查了當年的考試時間,恰好是我的生日,嗯這大概是老天計畫要送給我的生日禮物。當天我想都不用想,就買了地政士的全套(因為幾年前也是買經紀人的全套而順利上榜),於是我便從二月初開始準備,起初,因為怠惰,每天都在滾動式調整,從最一開始設定6節課/天、8節/天﹐13節/天…到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把正課看完,所以在四月海芋盛開的季節,我索性轉戰考衝跟歷解,並直接不讀民法,因為109年考經紀人時也是採取棄民法的策略,所以想說應得類推適用。時序快轉到當年放榜,土法72、土稅76、民法35、土登3X、作文6X,總分56.X,看到成績單時不覺得沮喪,心想準備四個月就只差一點,明年肯定會猶如探囊取物般輕鬆考取。轉眼到了113年四月,是的,在過去的十個月自信如我,完全沒有翻書,只想著考前再買考衝+歷解即可,沒錯,我又再買講義了,但也是因為買了才發現老師功力之妙,妙不可言,考衝內容會根據這一年的時事、修法而有所調整,而不是一成不變,不過想當然爾,這年自滿的我肯定是慘遭滑鐵盧,而且分數更慘,土法53、土稅67、民法53、土登41、作文55,總分53.65分。

但在這兩次的備考我做了兩件有趣的事:一、112年放榜時我申請了複查,原因並不是抱持著複查可以發現錯誤,進而加分到光宗耀祖,而是我發現我土地法有一題拿滿分,我很好奇我應考時的筆觸,結果誠如基哥所言,閱卷老師要看不是考生多會秀法條,而是如何平舖直述,將內心理解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,也是因為那樣更奉基哥為圭臬。二、加強了民法,說是加強,但也僅是將考衝及歷解看過,不過比起先前對民法的態度已大不相同,於是成績就拉到了53分,對我的目標值來說足矣。綜合兩次的經驗,在這次的應考上,我選擇倒掉心中自滿的水,在113年十一月又再買了全套,是的,我連續三年購書,或許有人覺得捨不得花錢,但對我來說,與其比對內容差異,倒不如用最快的時間拿到最新的資源,除此之外,我還拉了兩個朋友上車一同買經紀人全套(見面會應該要跟基哥索取簽名當作回扣),而這次的分數土法74、土稅74、民法49、土登57、作文62,總分63.35分,順利上榜。

我想每一次的準備,不論成敗與否,都是自我實力的培植,不會有所謂的浪費時間,只有我們用什麼心態看待這些時光,以我為例,因為工作所需,時常會和代書交流,比起其他同事,更能了解代書表達的意思,甚至偶爾還能提出修改,而當在工作上發現基哥說過的東西也會感到興奮。

準備考試的過程,我不會去參考他人的建議,也不會讓社群影響自己,連三次模考跟Q&A都沒參加,我相信或許對其他考生很有幫助,但每個人時間有限,我只能取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對我來說,模考跟QA的時間我可以拿來約會、運動、聚會,充飽電之後再繼續念書,好處是有自己的節奏,壞處是會跟時事脫節,但這些都是自己要承擔的,我想,每個人的對手只有自己,是跟自己的60分競賽。

在此分享我的備考方式,如有情況相符之情事方得準用之,不得一概而論,中午午休時間看土地稅法,因為科目零散可以當天吸收;早上通勤開車時放民法考衝來聽,就是每天重複撥放,聽完再聽(建議早上聽,晚上聽民法易發生危險。);而晚上跟假日如果沒其他行程,就是讀土登跟土法,至於地政士法、信託法等,這種內容少但CP值高的科目,就等考前1-2週再來看。
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,我的準備方式很顯然也不適用在每個人身上,基哥的課程,優點在於適合各種應考的人,程度好的人可以專研學問;只求上岸的人也能迅速融會貫通,大家可以從中汲取適合自己的內容,而不是人云亦云,單純模仿別人的作法。考試只是起點,上榜只是逗點,至於我的下一段,考取後最想做的事,我想應該是跟基哥來一張合照吧。

成績單

114首宇地政士+108不動產經紀人上榜學員林○哲

您可能還會想看: